“200万美元!李梦签下天价合同,四川球迷炸锅骂‘白眼狼’!”10月中旬,这条爆炸性新闻突然在体育圈疯传。30岁的女篮国手李梦与新兴的ProjectB联赛签下底薪200万美元的合同,直接刷新了国内篮球圈的薪资认知。要知道,现在WCBA顶薪才几十万人民币,连CBA中游球员都拿不到这个数。
评论区瞬间分裂成两大阵营:有人欢呼“女篮终于熬出头”,更多四川球迷却痛批“忘恩负义”。毕竟李梦2021年加盟四川女篮后,带队连夺两个WCBA冠军,现在联赛还剩两年就提前锁定下家。社交平台上“卸磨杀驴”“眼里只有钱”的骂声不断,甚至有人把商业选择上升为人品攻击。
但鲜少有人注意到,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更残酷的现实。目前WCBA球员平均年薪不足20万,而ProjectB给出的价码直接对标NBA发展联盟水平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纪人透露,这不是简单的“溢价”,而是女篮价值被严重低估多年后的反弹。30岁对女篮运动员已是职业生涯末期,当国际资本捧着十倍于国内的合同上门,所谓“忠诚”是否该有价格底线?
ProjectB联赛的运作模式完全颠覆传统。按规划,2026年11月启动的联赛将采用F1式全球巡回赛制,6支球队没有固定主场,11人名单面向全球选拔。球员不再是城市球馆的“固定资产”,而是跟着赛事满世界跑就能拿到过去不敢想的报酬。主办方直言要“重塑女篮商业生态”,每支球队配备独立运营团队,球员可参与代言和周边分成。
这种模式直接戳中了国内联赛的痛点。有WCBA教练透露,近五年至少三名女篮国手收到海外邀约,最终都因“薪资差距不大”或“担心回国失去位置”而放弃。李梦这次的选择就像捅破了一层窗户纸——2022年女篮世界杯摘银后,她曾对着镜头说:“希望大家提女篮时,别只说‘精神可嘉’,得真觉得我们值钱。”如今200万美元的合同,似乎正是这句话最硬的注解。
四川球迷的愤怒并非全无道理。在李梦加盟前,四川女篮最好成绩仅是联赛八强。她带来的不仅是两个冠军奖杯,更让球队商业价值翻了三倍。某体育营销机构数据显示,李梦效力期间,四川女篮门票收入和赞助金额均创队史纪录。正因如此,部分球迷认为球队“培养了你,你却巅峰期跑路”。
但职业体育的残酷规则同样无法忽视。与男篮不同,女篮运动员黄金期更短,30岁后状态下滑风险陡增。目前WCBA联赛转播权年收入不足5000万,仅是CBA的1/20。当被问及为何敢开天价合同时,ProjectB运营方算了一笔账:他们已锁定欧洲两家转播机构,单场版权费就是WCBA季后赛的十倍。
争议最激烈的莫过于“国内联赛垮台论”。反对者认为顶尖球员出走会导致WCBA关注度暴跌,支持者则反驳:“如果没人打破低薪僵局,女篮永远困在‘用爱发电’的怪圈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ProjectB合同设置了严格的对赌条款——联赛若未如期举办,球员可获得高额违约金;而李梦团队也确认,她将继续代表四川女篮打完现有合同。
这场风波意外掀开了女篮行业的薪资伤疤。有媒体挖出数据:2022年女篮世界杯亚军阵容中,过半主力月薪不足2万。相比之下,同年男篮亚洲杯第八名的队员,最低年薪也有60万。某退役国手在直播中爆料:“我们那代人出国比赛,经常要自备泡面省钱。”
ProjectB的野心不止于高薪挖人。其官网显示,联赛将设立专门的青训反哺基金,每签一名顶级球员就向该球员母队支付培养费。这种模式在欧洲足球界司空见惯,但在篮球领域尚属首创。不过对于四川女篮这样的冠军队伍来说,失去核心球员的竞技损失,恐怕不是培养费能弥补的。
李梦的200万美元合同像一块试金石,照出了中国女篮职业化进程中的所有矛盾。当某体育论坛发起“该不该骂李梦”的投票时,48小时收到近10万条留言。有意思的是,18-25岁群体中支持者占73%,而40岁以上用户反对率达61%。这种代际认知差异,或许比合同本身更值得玩味。
随着事件发酵,更多细节浮出水面。ProjectB并非突然出现,其幕后操盘手是某国际体育经纪公司CEO,曾运作过朱婷留洋项目。联赛已敲定阿联酋、新加坡等五站比赛,每站奖金池高达300万美元。这种规格放在全球女篮领域,仅次于WNBA全明星周末。
四川女篮官方始终保持沉默,但队内人士透露,管理层早在半年前就知道李梦接触海外联赛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李梦之前,已有两名WCBA外援收到ProjectB邀约,最终因“文化适应问题”婉拒。这让人不禁联想:如果连外援都犹豫的联赛,中国球员去闯到底值不值?
优质好文激励计划
相关内容
篮球录像
篮球集锦
篮球新闻